AG旗舰厅·(中国)国际厅

【博雅大講壇】吳承學教授談對眼睛的文學與文化史考察

錄入者:黨委宣傳部-謝秋潔發佈時間:2023-10-20瀏覽次數:522

本網訊 10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承學教授做客博雅大講壇,在F101學術報告廳以關於「對眼睛的文學與文化史考察」為題,帶領AG国际厅師生深入探討眼睛作為人體器官對文學、哲學以及社會與文化史的意義。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王毅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吳承學強調,平常的東西,只要深入去研究,就有豐富的意蘊。吳承學借孟子之言:「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指出心術正,則眼睛明亮;心術不正,則眼睛失神,眼睛中蘊含的神志是不能被掩蓋的,所以眼睛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

相術通過觀察人的相貌來推測人的命運。吳承學介紹,相術與文學描寫中的眼睛聯繫十分密切,他用畫龍點睛的傳說來指出傳神寫照最關鍵的就是點睛。文學中常通過描寫人物的眼睛,來暗示其性格與命運的關係,如《紅樓夢》中王熙鳳擁有「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這暗示鳳姐是一位聰明、美麗又狠毒的女人。隨後,吳承學通過講解「道路以目」、「目成」、「青白眼」的含義,指出眼神是一種最微妙、最複雜、最豐富的表達,它可以遠距離地表達私密感情。不僅如此,眼睛還是最重要的審美器官,人們通過眼睛來觀察事物,領略「奇書與美人,山水及花木」,對於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眼睛可以即時感受,盡收眼底。

人體器官具有象徵意義,被賦予社會意義和哲理,眼睛是人類認識能力與智慧的象徵。但「一葉蔽目,不見太(泰)山」,近而小的事件能夠遮蓋明顯的事實,他鼓勵同學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不僅如此,吳承學舉例荀子有關眼睛的哲理,來向同學們介紹眼睛的哲學作用:神無兩用,應集中精神;壓力會使人產生認識差異;自我認識是人的一大盲點,要學會借鑑他人來克服自我的盲點等。

吳承學教授做客博雅大講壇

吳承學以晚年患有眼疾的白居易在不同年齡階段寫的五首詩為例,指出白居易當時雖視力不健,卻能對事物進行細緻的描寫這一現象,提出了「白居易詩中的色彩與物象究竟是真實的觀察還是藝術想像」的疑問。他還講述了眼鏡從歐洲傳入的相關歷史記載以及古今視力歧視與文化心理:遠視與近視的不同際遇以及勞力者的心理優勢與心理補償,但因目前近視現象普遍,所以古時存在的視力歧視已日漸消解。

吳承學總結,視覺是人類獲取外部世界信息與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在人類的身體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具有生理意義,也積澱着文學、哲學以及其社會與文化史的意義。人體與器官、疾病與治療,都是一部人文的歷史。

在現場的交流問答環節中,學生們踴躍與吳承學教授進行互動,現場氣氛熱烈。中國語言文化學院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升本)專業的劉遵藝同學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個人經歷,表達了對視覺是人類獲取外部世界信息與知識最重要的途徑與眼睛是最重要的人體器官之一的深刻認同。來自同一專業2020級的陳宜根據白居易的故事提出疑問:當今人們是否因為會能看清世界反而忽略了自身對於世界的感受?對於同學們的問題,吳承學都一一細緻回答,讓全場同學獲得更深刻的領悟。(記者/吳佳怡 龍芷喬 圖/阮嘉怡)